楚国清: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奋斗!
2023年10月23日 来源:校融媒体中心

 10月21日上午,北京联合大学建校45周年纪念大会在北四环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大会主题是“团结奋进创一流,继往开来谱新篇”。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达品、兄弟高校代表、校友代表、长期关心支持北京联合大学的社会各界代表到校祝贺,与学校老领导、师生员工代表1500余人共庆北京联合大学45周年华诞。校党委书记楚国清在会上作主旨讲话,以下为讲话全文。


乘风破浪赴山海,意气风发向未来

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奋斗

——在建校四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楚国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各位校友:

大家上午好!

秋意正浓时,菊香迎客至。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庆北京联合大学建校45周年。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到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全校离退休老同志、全体师生员工和遍布海内外的广大校友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45载风雨沧桑,45载砥砺前行!北京联合大学诞生于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奋进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回首45年厚重而饱满的发展图册,每一个字句都掷地有声,每一幅画面都饱含真情,在北京高等教育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也书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京联合大学的创立是一部胸怀家国、勇担使命的创业史。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1977年,那是一个冬天,一位伟人力挽狂澜,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对于参加高考的人来说,那个冬日的阳光异常灿烂,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而一所大学命运的齿轮则开始转动。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中华大地,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然而,在北京地区,由于受大学招生规模的限制,一万多名高考成绩优秀的青年却面临无学可上的困境。关键时刻,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依托北大、清华建立大学分校的决定。大学分校的建立和发展,摸索出了更多更快培养国家和社会急需人才的走读制办学模式,是大学分校的创办者们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响应国家号召、勇挑历史重担的一大壮举!

1985年,历史的转折再次降临。为了加强对大学分校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北京市决定将各个分校合并成一所新的综合性大学,并任命谭元堃为首任校长。谭元堃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在那段山河破碎、民族危难的峥嵘岁月里,他曾与杨振宁等学子同窗苦读、立志报国。当他为这所新成立的大学命名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联合”二字,既有“联百家之长,合一己之风”之意,更蕴含着一位西南联大毕业生的联大情结和家国情怀。45年来,这种情怀始终根植在每一个联大人的心底,支撑着一代代联大人矢志不渝、笃行不怠!

北京联合大学的成长是一部自强不息、励精图治的奋斗史。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大学分校办学之初,面临着设施简陋、资源紧缺、校区分散等诸多困难,但分校的创办者们无私奉献、攻坚克难,靠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就实现了大学分校从无到有,再到有序运转。这一精神财富在北京联合大学组建后,融入了联大建设者们的血脉,成为学校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从在中山公园内一角正式办公到北四环小营校区获批建设,再到结束整建制租地办学历史;从走读走教、去其他大学做实验,到全员住校、智慧教室、数字化校园;从2002年“撤三建四”校本部开始实体办学,到实现全校“一盘棋”整体性联动。如今的北京联合大学,招生本科专业63个,涉及十一大学科门类,共有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三分之一的本科专业进入全国排名前20%,市级以上一流专业覆盖学校招生专业总数的50%以上。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45年来,联大各校院调整、并入、转出、撤销、新建近百次,其经历之曲折、过程之艰辛,实属罕见。但联大人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在京华大地上书写了兴学育人的壮丽篇章!

北京联合大学的发展是一部扎根北京、办学为民的奉献史。

因北京需求而建,以服务北京为责。北京联合大学天生就怀揣着服务北京的初心,天生就担负着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学校组建之初,首任校长谭元堃即指出,北京联合大学“要从过去大学分校时期大学能办什么办什么,转变到北京建设需要什么办什么。”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立足北京的办学定位,坚守办学为民的价值选择,以首善标准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克服资源极度紧张等重重困难,根据社会需要及时扩大招生规模,为北京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做出重大贡献;我们通过选派干部、科技帮扶、消费帮扶等多种形式,助力北京乡村振兴;我们获批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发起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院校联盟;我们成立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研究院、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在“三山五园”“三个文化带”等方面为新版北京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45年来,尽管我们的办学足迹几经辗转,我们的体量规模几度变迁,但服务北京建设和发展的初心始终坚如磐石,办首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始终稳如泰山!

北京联合大学的壮大是一部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开拓史。

与时偕行,日新者进。北京联合大学从诞生起就蕴含着创新进取的强大基因。45年来,时代大潮滚滚向前、奔流不息,北京联大始终挺立潮头,高举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旗帜,勇当应用型大学的先行者、实践者。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应用型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并进行大胆的实践探索,在名校林立的北京高等教育界谋得了生存和发展空间。

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制定《北京联合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纲》,创立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传统。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先行校和先进校,探索构建课程思政建设联大模式,率先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生动局面,相关成果经验在全市推广,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2021年学校获评北京市党建先进校,实现历史性突破。学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成立研究中心,举办专题展览,建立全国首家“大思政课”专题网站,宣讲报告获中宣部表彰。我们探索的这条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可行之路,是全体联大人求真务实、砥砺奋进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为之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朋友们,校友们:

45载栉风沐雨、春华秋实,从迎难而上、艰苦创业到桃李芬芳、人才辈出,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执著追求,激励着一代代联大人开拓进取、不懈奋斗。45载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从源于北京、扎根北京到蓬勃发展、名满京华,是服务北京、服务市民的坚定信念,鼓舞着一代代联大人奋勇向前、勇攀高峰。在漫漫的长河中,45年只是浪花一瞬。但在所有联大人的心中,这45年承载的是一段历史,积淀的是一种精神,铭记的是一份感恩。值此45周年庆典之际,我们要感谢市委、市政府,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感谢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和厚爱,感谢离退休的老同志的无私奉献和辛勤耕耘。我们还要感谢30万名北京联大的校友,有缘相识,教学相长,你们是北京联合大学的骄傲!

征途在前,使命在肩。当前,我们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思路清晰,发展势头强劲,我们已踏上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新征程!蓝图绘就,正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

我们要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上走出联大道路。伴随市属高校分类发展的加速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我们要坚持学术立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加强有组织的科研,统筹推进学科平台团队建设,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和社会服务成效。我们要坚持人才强校,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力培育优秀团队,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机制,为教师潜心教学科研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我们要坚持开放兴校,积极探索交流合作新模式,加强与国内外高校、政府部门、前沿科技企业、产业发展龙头企业之间的深入合作,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机制。我们要坚持文化润校,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着力建设有温度的大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首都文化,全面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视觉文化建设,打造包含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于一体的全方位文化育人体系,构建具有鲜明联大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为学校事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我们要在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上展现联大担当。

作为市属综合性大学,北京联大将瞄准北京“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坚决贯彻“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胸怀“国之大者”,坚持首善标准落实好党中央和北京市的决策部署,展现首都高校应有的政治站位。我们要全力打造“北京学”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开拓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形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学术高峰,不断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我们要对接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整合优化全校资源,凝聚大团队、构筑大平台,推进国家及北京市急需的关键技术及核心问题的研究。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交流合作,落实好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要求,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用联大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我们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谱写联大篇章。

党的二十大发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教育、科技、人才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北京联合大学正在自觉把握建设教育强国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要求,积极投身实践,认真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课题。我们要围绕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让办学的“红色基因”更加鲜活,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我们要通过“大思政课”建设,完善我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使命引领方向,目标汇聚力量。展望前行的路,联大人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宏伟的目标是我们谱写新篇章的昂扬志气,奋进的脚步是我们建功新时代的蓬勃朝气!我们将锚定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我们坚信,联大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谢谢大家!